
培训教育、黄埔品牌冬(夏)令营
报名电话热线:
18028008323(谢教官-手机、微信同号)
18028008108(凌主任-手机、微信同号)
营地地址: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金洲北路一街1号
粤备案号:粤ICP备2021139870号
-
微信公众号
-
凌主任
-
谢教官
近期,全国多省市中小学掀起军事研学热潮。从队列训练到战术模拟,从军事历史学习到科技装备体验,各地学校将国防教育融入课外实践课程,通过沉浸式体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、纪律意识与综合素养。这一创新教育模式受到师生、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。
政策引领军事研学成国防教育重要载体 2025年教育部联合多部门发布《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》,明确提出"推动军事研学基地建设,开发特色实践课程"。在此背景下,多地教育局联合国防教育基地、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机构,开发出涵盖军事技能训练、国防知识学习、科技应用体验的标准化研学项目。例如,某沿海城市推出"海防主题研学",组织学生参观退役舰艇、参与海上救援模拟演练;某革命老区打造"红色军事文化线路",将历史战役遗址参观与战术推演相结合。
课程设计实践性与趣味性并重 当前军事研学课程普遍采用"理论+实操"模式,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双重目标。在北方某军事训练基地,中学生需完成定向越野、无线电通信、野外生存等任务,并分组进行战术对抗演练。南方某科技馆推出的"军事科技体验营"则引入无人机操控、虚拟现实战场模拟等数字化项目,让青少年直观感受现代国防技术发展。一位参与课程设计的教官表示"活动强调团队协作,例如搭建帐篷、破解密码等任务必须多人配合完成,这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与责任感。"
教育价值塑造品格与拓宽视野并举 教育专家指出,军事研学带来的改变远超技能学习层面。某校跟踪调查显示,参与过军事研学的学生中,85%在活动后提升了时间管理能力,78%增强了抗压能力。在心理层面,严格的作息制度与体能训练帮助学生突破舒适区;在认知层面,近距离接触军事科技设备激发了学生对航天、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兴趣。北京某中学教师反馈"曾有学生在参观完军事科研院所后,主动组建课外科技小组研究无人机编程,这种内生动力是课堂难以激发的。"
安全保障建立全流程管理体系 针对家长关心的安全问题,各地已形成规范化管理机制。活动实施前需报备教育主管部门审批,承办机构须具备专业资质,每20名学生配备1名教官和1名随队教师。某省级示范基地负责人介绍"所有高空攀爬、射击模拟等高风险项目均采用双保险装置,并配备医疗应急小组。"此外,多地在活动前开展健康评估,为体质特殊学生定制替代性课程,确保教育公平性。
社会联动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 军事研学的推广带动了社会资源整合。某地图书馆开设"军事主题阅读周",与研学基地形成文化联动;退伍军人事务部门组织老兵担任课外辅导员,讲述真实军旅故事;科技企业捐赠模拟训练设备,助力课程升级。这种"政府主导+社会参与"的模式既缓解了学校的组织压力,又丰富了课程内容。据统计,2025年全国新增军事类研学基地127个,较上年增长43%,相关产业链年产值突破20亿元。
未来展望标准化与个性化协同发展 尽管军事研学成效显著,业内人士仍建议需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。部分学校反映现有项目存在"重体能轻理论""同质化严重"等问题。对此,教育部正在组织专家编制《中小学军事研学课程标准》,拟从课程目标、内容模块、评价体系等方面建立指导框架。同时,鼓励地方开发特色项目,如边境地区的界碑巡护体验、航天城市的卫星测控实践等,让国防教育真正"接地气"。
随着军事研学逐步纳入中小学社会实践必修学分,这项融合了国防教育、素质教育与职业启蒙的创新实践,正在为青少年成长注入独特的精神力量,也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路径探索。
报名电话热线:
18028008323(谢教官-手机、微信同号)
18028008108(凌主任-手机、微信同号)
营地地址: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金洲北路一街1号
粤备案号:粤ICP备2021139870号